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紫艺砂海一代巨匠(2)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1-08-20 10:55:48 来源:网络
        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紫艺砂海一代巨匠(2)
        师出名门  开创紫砂艺术新时代

          江南宜兴,钟灵毓秀,自古以来,就是出才子、出艺术家的地方。徐悲鸿、吴冠中自然是大家耳熟能详。而宜兴紫砂的壶与人,也一代胜过一代。明代的 供春、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邵大亨,无一个不是艺惊四座。长江后浪推前浪,而今,中国当代紫砂史上,鲍志强大师青出于蓝已然成为一代宗师,其开创性的艺 术成就堪称紫砂艺术历史的里程碑。

          从1959年开始学徒生涯到现在鲍志强大师整整与他心爱的紫砂结缘整整50个春秋。回顾他五十年的紫砂生涯中,创作新品佳作不下数百件之多,并 多次获全国陶艺创新设计评比和国际国内的艺术大展一等奖、金奖。特别是全国陶艺创新设计评比因为是四年一届,人们称之为中国陶艺界的“奥运会”,如果能获 得一次一等奖,就是令人瞩目的成就了,而鲍志强大师却连续四届获得一等奖,这在陶艺界可谓首屈一指。此外,他还两次入选世界上著名的“日本美浓国际陶艺 展”。这些成就,在整个工艺美术界、陶艺界都是极为少见的现象,无人能出其右。

          鲍志强大师紫砂艺术开创了曼生壶之后的又一个新时代。众所周知,曼生壶是紫砂历史上的顶峰时期,不仅仅是由于当时象陈鸿寿为代表的一批知名画家 和书法家参与了紫砂壶的创作,还因为他们合力创作了38种经典的紫砂壶样式——曼生38式,这些样式是后人学习的标准和楷模,直到今天还很少有超越前人的 样式出现。而鲍志强大师紫砂艺术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他很多经典的作品不但与曼生壶的经典样式不同,装饰更是具有旗帜鲜明的鲍式风格。他的作品有着 浓郁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味道,大气浑厚,突破了传统光货的样式和风格。纵观他的作品,他无论在紫砂壶艺方面,还是其他形式的作品上,所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 情感以及民族表现形式,都充满着超然物外的艺术神韵和引人入胜的精神魅力。鲍志强大师的壶艺创作构思独特,意境深远,造型新颖,简洁抽象,极具视觉冲击 力。其陶刻装饰从内容到形式,与造型水乳交融,陶刻刀法精致细腻。从鲍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紫砂陶艺传统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继承,他善于把在紫 砂陶艺以外学到的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创作之中,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当我们问到他的很多作品有着秦汗时期器物的风格,是不是还会有其他历史时期的装饰风格的时候,鲍大师告诉我们他已经在研究和创作了,“用不了多久你们会看到这样的作品。”

          此外,在中国传统陶瓷设计和制作方面,造型和装饰大多是有分工的,由不同的人分别来完成。因而,全面掌握造型和装饰的设计及制作的陶艺家是比较少的。鲍志强大师的全才在紫砂陶艺的领域里难能可贵。

          文人加巧匠的大成天

          紫砂艺术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传统,是因为文人与艺人的合作,使作品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还有浑厚的书卷气。鲍志强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就是师徒传承与学院教育融合的结果,他是紫砂历史上罕见的一位集文人和巧匠为一体巨匠。

          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应该就是“文人壶”的艺术风格。“文人壶”必会因文人的博学而具备相当浓厚的文化气息。鲍志强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 了 “注重以文化主宰紫砂艺术的设计思路”的观点。这是一个只有对中国的多种文化艺术有所了解的文人兼艺人的人才可能发出的心声。他所创作的紫砂艺术作品,文 化气息浓郁,几乎件件都是集“陶瓷造型美、紫砂材质美、中华茶韵美、古典诗词美、书画篆刻美”于一体。尤其“五代诗韵留香壶”更是在广泛吸取古典文化中的 诗词、书法、篆刻的基础上参考古代玉雕和陶瓷器皿的造型后,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眼光大胆地综合提炼,演绎出的一件八方形的紫砂作品。该作品突破固有的形 式,保留传统文化的内核,造型端庄,各部位转折自然。该作品在装饰方面还发挥了他另一专攻的紫砂陶刻,在壶体上分别镌刻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诗人 赞茶的诗文。这既是艺术的双重交叉渗透,又是画龙点晴之笔。他在紫砂陶瓶上还喜欢刻梅花绶带鸟这类的题材。梅寿很难将之以合适的词句加以协调,但他却会以 一首自作的诗轻松地应付,诗曰“老梅花千树,砂陶得风骚。铁笔弄天巧,双寿意气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在紫砂工艺中,造型与装饰是两大重要部分,造型决定器物的大致形态,装饰则加强整体的形式美,两者自然融合,相得益彰。对于一般人来说,要想两 者兼得很难。可鲍志强在学艺之初就雄心勃勃,想“鱼和熊掌兼得”,将造型与装饰两大技艺集于自己的一身。 鲍志强出生于1946年,家在蜀山,紧靠紫砂厂,算得上是地道的窑场上人。他家虽然不是制壶世家,但自小就想长大了成为一名出色的紫砂传人。就是因为这一 想法,他14岁就进了紫砂工艺厂,先是跟随雕刻艺人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后跟紫壶老艺人吴云根学做茶壶,1965年又跟陶刻大师任淦庭学习陶刻。

          成功源于勤奋。纸上绘画书写是陶刻装饰的基本功。鲍志强的国画作品用笔讲究,书法真、草、隶、篆、行皆有涉猎,其中以行书为篆书最具特色。他的 篆书当属国内一流,相比一些书法家毫不逊色,而且不同的是在紫砂陶坯上刻写,更是不易。正因为是在陶坯上刻写,才能够产生在宣纸上不可能出现的金石效果和 意趣,这是鲍志强长期努力的结果。就说装饰工艺,虽然只是“装饰”这么两个简单的字,可它得集书画、诗歌、金石、篆刻等于一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鲍志 强艺海行舟,勤奋作桨。他每天早晨提前起床,铺开宣纸,练习一个小时的书法。平时工作之余,他手里提着一把刻刀,在废品上反复练习,摸索雕刻的技法……

          鲍志强的成功得益于天赋,更得益于长期不懈的勤奋和努力。他的积极进取的治艺态度贯穿于他的艺术人生。正是不断的吸取,不断的积累,使他具备了多方面的才华和修养。很明显鲍志强大师已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艺人,而是一位文人化的学院派艺术家。

          1975年,不到30岁的鲍志强凭借出众的才华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办陶瓷美术设计培训班进修,得到了著名画家白雪石、陶瓷装饰教授陈若菊等 高人的指导。整整一年的高校深造,在鲍志强的紫砂艺术生涯中起到了质的飞跃。他艺术生命中本处于朦胧状态中的天赋,在文化知识的开启下,开始了以理性的、 自然的艺术思维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知识和追求,天赋与勤奋,成为他艺术人生中的隐形的翅膀,助他腾飞。

          一年后,鲍志强带着优异的成绩,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工厂。其后,一度被借调到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技术科,从事创新开发。他又参观各大博物馆,饱览 历代紫砂名器,对名家在紫砂壶上多种陶刻装饰手法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1978年参加江苏省轻工业厅组织的创作设计人员写生活动,并策划编著出版《白描花 卉》画册二册。这些经历为鲍志强进一步发展完善创作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鲍志强大师认为,坚持传统是紫砂的根脉,创新是紫砂的生命,文化是紫砂的灵魂。在陶艺创新设计中,应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继承传统和创新之间 的关系。继承传统不是照搬照抄古人前人的经典,而是作为借鉴,继承其文化的内核,把中华文化的优秀部分,吸收到紫砂艺术的创新中。“文化”是创新的追求, 也是成功的秘诀。

          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年轻的鲍志强并没有就此在学习上止步。1986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从理论到实际的文化艺术水平,参鲍志强加了中 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学习,期间,他认真研究中国书画艺术与中国工艺美术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书画与西方绘画的关系,研究中国书法与宜兴紫砂在线条和结构上的 共通之处。就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他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领悟力,三年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毕业证书。

          回顾这些历史的时候,鲍志强大师还告诉我们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当时鲍志强担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厂长以后,尽管行政事务较多,但他钻研紫砂艺术的 步伐始终没有止息。但当时规定行政领导是不可以创作作品的。他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和灵感总是无法付诸实践,这让他感觉技痒难耐。于是他灵机一动,偷偷地准备 了一些紫砂泥,利用休息的时间在家实践紫砂茶具的造型设计和装饰。

          成功的要素有各种各样,命运的、机遇的、社会背景的、以及个人的天赋才华和勤奋态度等,这些因素汇集到一个人身上,就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鲍志强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巨匠,与很多必然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乱刀刻法的开山鼻祖

          在器型和综合装饰上的突破创新只是鲍志强大师对紫砂艺术的贡献之一,他对紫砂艺术的另一大杰出贡献是“乱刀刻法”。

          明清时期茶道盛行,紫砂以其独特的质地与实用而备受宠幸。文人雅士争相把玩,并以自身书画的能力参与其中,陶刻的内容和方法也随之丰富起来。当 时所采用的内容也无非是类似《芥子园画谱》上的一些东西,刀法上沿用的是篆刻及碑刻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往笔墨情调上考虑。这种现象从馆藏的作品看, 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就是说在这之前的纯刀刻作品(专指陶刻画面)过分强调的还是“刀刻”,而忽略了可以借用这特殊的紫砂材料,以刀的深浅轻重 所能表现出的“笔墨”味道。随着时光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及材质基础的不同,陶刻技法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瓶颈期。

          20世纪90年代,鲍志强大师凭着自己深厚的书画功底,通过多年对笔墨表现形态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自然物态各种纹理的仔细观察,创造了一套新的 陶刻技法:“乱刀刻法”。从他所刻作品的整体上看,是结合画法、画理,对所表现对象的点、线、块、面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用到所形成的一种技法。乍看上 去,有规律可寻,头绪可找,视乎显得有些乱,但有乱在统一之中,乱的和谐。让人不至于产生厌烦的感觉。这也是“乱刀”的妙处所在。局部观察他的用刀,实际 上是一笔多刀。一刀刻过先现“笔迹”,然后再在第一刀的基础上,根据所要体现的纹理,以刀的正侧、俯仰、顿挫、转接、多方面加刀,或者几刀完成一笔,两种 方法都是在保留刀刻痕迹的前提下,完成“笔”的效果,这样做的同时也加强了点、线、面得质感和份量感,耐人寻味,百看不厌。其效果是:“刀下有笔意,笔中 见刀迹”。这套刻法的产生令“刀”与“笔”得到了相当完美的结合,把陶刻的表现手法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之前中国国画特有的水墨神韵好精彩通过传统的篆刻 及碑刻很难表现出来,而“乱刀刻法”可以轻松自如地把国画的神似行不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种刻法可以说前无古人。

          青年陶艺家鲍志强的亲传弟子厉上清对恩师自创的陶刻技法有着深刻的理解。耳濡目染师傅陶刻真传的厉上清告诉记者,恩师在发扬光大传统陶刻技法的 同时走出了一条超越前人和当代的一条陶刻之路。以刻为本的陶刻,刀法至关重要,然而刀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模拟笔的表现形态而产生的。笔法的体现同时也有赖 于刀的灵活运用。因此二者的交融、良性的结合,应是陶刻技巧的最高要求与特色。有刀无笔则显单调,有笔无刀虽然可以表现笔墨的情趣,却没有办法说清楚陶刻 的精神哪里去了。如果陶上的雕刻仅仅是为了再现纸上的表现效果,其存在的意义当然会打一些折扣。因为这不是“刀”的特色,“刻”的精神。

          在我们看来,作为“乱刀刻法”的开山鼻祖的鲍志强大师开了陶刻新技法的先河,不但为紫砂艺术创作打开了新空间,也为中国的陶刻艺术创造出一种新技法新思维,对中国陶艺事业可谓意义深远功不可没。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11 queries by cache
        update: